粵劇又叫
大戲、
廣東大戲或者
神功戲,係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嘅表演藝術。粵劇源自
南戲,由
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喺
廣東、
廣西出現。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嘅服飾打扮。最初演出嘅語言係
中原音韻,又叫做戲棚官話。到咗
清朝末期,文化人為咗方便宣揚革命而將演唱語言改做
粵語,等廣州人更加容易明白。
2006年5月20號,粵劇排喺第一批 518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裏面。
歷史 粵劇同中國其他板式變化體戲曲好似
京劇、詩讚類戲曲好似上海
越劇、
黃梅調一樣起源於中國民間嘅
齊言民歌,最早可上溯先秦嘅《
詩經》。
中國齊言體民歌,發展到中古時代,即
魏、
晉同
唐代,達到空前嘅高峯,更形成咗一代嘅文學體式──
唐詩。呢啲講求平仄,秩序井然嘅齊言體民歌,嚮唐代佛教寺廟嘅俗講表演度,唔單止形成咗講故仔嘅內容,重加入咗節以
木魚嘅節拍特色。但係,由於長期處響社會低層,加上受外來
音樂影響嘅宴樂〔或稱燕樂〕,嚮唐代一直為統治階層所欣賞,所以都無很大嘅發展。而由宴樂發展出來嘅詞樂,經歷咗唐
宋,更加形成咗律分
宮調嘅戲曲。
元朝以前 到咗
元朝,
雜劇成為最受歡迎嘅
戲劇種類。當時稱一幕戲做一折。以後只選演一幕戲就叫做
折子戲。粵劇有很多劇目係由元朝雜劇流傳落嚟,甚至有啲粵劇傳統戲碼同雜劇完全相同,例如《
西廂記》(被稱為
元雜劇之冠)、《
竇娥冤》、《
踏雪尋梅》、《
倩女離魂》、《
趙氏孤兒》等。
元朝 明朝
歸有光所編寫嘅【
莊渠遺書】卷九記錄咗
明代正德16年(
1521年)欽差
魏校嘅【諭民文】,裏面有「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歷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等說話。呢啲可以話係廣東有關戲劇最早嘅文字記錄。據【
新會縣志】記載,明朝
成化初年,當地嘅「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明代嘉靖40年(
1561年)【
廣東通志】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雲正燈二戲」,重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嘅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據講伶人最初僱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帆哩,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油做紅色,因而叫做紅船。
明朝 廣東本地戲班早期活動嘅中心嚮佛山。
順治十五年(
1658年)嚮
靈應祠祖廟前建
華封戲台,臺上演戲鼓桌什物俱全。
康熙年間改名為
萬福台,係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嘅古戲台,見證粵劇發展歷史。戲台分前後兩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為佈景,具有强烈嘅舞台效果。整個萬福台重採用拱型結構,無論站何處,所能聽到嘅音質基本相同。為咗加強反清反帝反封建嘅
宣傳,重編演咗《文天祥殉國》、《戒洋煙》、《虐婢報》、《
秋瑾》、《溫生才刺孚奇》等戲。
清朝 喺辛亥革命前後,一啲粵劇老倌包括
金山炳、
朱次伯等人開始對粵劇進行革新運動。原因係光緒三十年(
1905年),廣州繼
道光三十年(
1850年)第一間戲曲戲園出現後,再次興建戲院,並稱之為「戲院」。戲院改變咗
粵曲嘅演唱方式,令到原來需要滿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風急聲弱嘅情況改變過來,令到以
平喉演唱成為可能,而戲院由於令到觀眾嘅流動情減低,不像過往戲班坐紅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觀眾嘅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紅伶需要爭取觀眾。呢次,初出茅廬嘅朱次伯,因為原本擔嘅小生
小生聰,不願演出尾戲,由佢做代表,佢就以平喉白話演唱一齣《
寶玉哭靈》,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話成為風尚。
跟據廣州粵劇研究者
陸豐先生嘅研究,粤曲唱腔嘅舞台語言係喺
1921至
1927年產生轉變,又因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廣東嘅講唱
音樂例如
南音、木魚等,目前最早記載結合南音和梆黃曲嘅係
1924年由
陳小漢之父
陳醒漢演唱嘅《
芭蕉島》之憶美。也因為演唱平喉白話,粵曲嘅調門也變為降B調。
民國初期 到咗二十世紀
五十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啱啱成立,積極挖掘優秀劇碼、繼承粵劇傳統,喺藝術上都全面革新,而且培養咗一批新藝人。1958年,
廣東粵劇院正式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後創立
廣東粵劇學校同
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喺粵劇歷史上,係第一次有培養接班人嘅綜合性專業學校。
同時期電影開始蓬勃,粵劇吸引力大減。但係後來創作嘅粵劇電影重新將粵劇帶入電影院,令粵劇重獲昔日光輝。當時著名嘅粵劇電影有《
蟹美人》、《
龍王三宮主》、《
黃飛虎反五關》、《
萬里琵琶關外月》、《
四郎探母》、《
寶蓮燈》、《
雙仙拜月亭》、《
紅娘》、《
夜光杯》、《
千面美人魚》、《
香羅塚》等等。
五十年代末,香港嘅粵劇形勢不妙,當時紅伶
芳艷芬因為結婚而退落來,薛覺先、馬師曾、
紅線女離開香港,連紅透半邊天嘅
新馬師曾都不大熱衷於演出。好在後來
麥炳榮同
鳳凰女組織班霸
大龍鳳劇團,有譚蘭卿加入,並由
林家聲擔當小生,演出好多著名劇目《
百戰榮歸迎彩鳳》、《
刁蠻元帥莽將軍》、《
彩鳳榮華雙拜相》、《
鳳閣恩仇未了情》等。無耐,
陳好逑同林家聲另立新班大龍鳳劇團。後來新嘅劇團紛紛迭起,包括
羽佳嘅
慶紅佳劇團、
何非凡嘅
非凡響劇團、林家聲嘅
慶新聲劇團。
文化大革命期間,粵劇備受摧殘,好多曲譜幾乎付之一炬,被抄家嘅藝人多不勝數,好多藝人紛紛逃亡到香港同澳門,而全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
樣板戲先至以演出。1976年後,粵劇才能夠重生,伴奏喺民樂基礎上吸收咗西洋樂器,尤其係爵士樂器,包括
電吉他同
薩克斯。劇本方面更有些係改編自
話劇或
電影的優秀作品。例如:《關漢卿》、《牡丹亭》等。
喺呢個時期嘅新加坡卻因為
韓戰嘅關係而樹膠價格猛漲,導致收入增加,娛樂事業也一片蓬勃,當地嘅粵劇亦都因為咁而受惠不少。響呢段時間度,相繼到新加坡登臺嘅粵劇伶人有
陳笑風、
梁瑞冰、
羅劍郎、
新海泉、
馮峰、
陳惠瑜、
許英秀等。1952年,薛覺先再組覺先
旅行劇團二度來新加坡。五十年代末期,有好多香港粵劇藝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
蘇少棠、
葉昆侖、
關德興、
石燕子、
秦小梨、
余麗珍等。由於名氣關係,門票價格驟增幾倍。到咗六十年代,新加坡各種新興娛樂事業好似雨後春筍出現,電影同
電視好快成了主流。生活節奏變得急促,觀眾開始不願看冗長嘅地方戲曲。一九六八年,新加坡嘅本地職業粵劇班已經唔能夠生存,好多職業粵劇團亦都因為咁而解散咗。
共和國建國初期 隨著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唔少喺
文革期間遭到打壓嘅文化事業都開始重生,其中包括粵劇。二十幾年間,唔少粵劇團紛紛喺內地湧現,遍佈廣州、佛山各地。同時間各地方省市嘅文化局都相當重視粵劇,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同歷史題材,打造出好多嘅粵劇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粵劇團以黃飛鴻英雄大俠形象,推出黃飛鴻系列粵劇《禁煙記》、《奇情記》等等,其中《奇情記》重榮獲省藝術節8項大獎。而呢個粵劇團喺國內演出常達100場以上,重經常遠赴新加坡、
美國、
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地演出。
而喺其他華人社會例如香港,由於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事業湧現,粵劇嘅觀眾群都因而日趨老化。大部份新一代嘅香港青年人都視睇粵劇係一種老套嘅行為,對粵劇加以排斥。加上粵劇界又面對欠缺新血嘅問題,因此不斷推出措施解決問題。例如
香港八和會館同
進修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喺
1996年合辦
課程">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8年改為同
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
課程。但由於學生人數唔多,加上合作上出現問題,香港演藝學院主動解除同八和會館嘅合作關係,八和粵劇學院只有十二名學生和兩名導師繼續留下。雖然如此,香港各間大學仍然設有粵劇學術研究中心。例如:成立於2000年3月1號嘅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和成立於1998年嘅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音樂系">香港大學音樂系也有有關粵劇嘅
課程。
2005年8月,粵劇表演場地新光戲院由股權易手,新業主突然宣佈唔再出租予粵劇劇團,曾任香港八和會館主席嘅
汪明荃代表粵劇界同新光戲院嘅業主商討續租,希望業主為咗香港粵劇界嘅前途而准許新光戲院以現時嘅租金續租三年。會後,雙方召開記者招待會。汪明荃喺記者會上直指香港政府嘅各個局長口裡說支持本地藝術發展,但係對呢件事件一直唔理會,只講唔做,重炮轟政府只提供偏僻嘅
高山劇場作為粵劇表演場地,最後要身為民政局長嘅
何志平承諾增撥資源大搞。
現代 粵劇嘅行當原為「
末」、「
生」、「
旦」、「淨」、「丑」、「
外」、「
小」、「
夫」、「
貼」、「
雜」嘅十大行當。後嚟被精簡為六柱制,即「
文武生」、「小生」、「
正印花旦」、「
二幫花旦」、「
丑生」、「武生」。
呢啲都係根據角色嘅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嚟分類嘅。「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淨」就係性格剛強暴躁嘅男性角色。「丑」就係滑稽角色。
行當 早期流行濃脂厚粉,但係所用化粧品比較簡單。小生不抹胭脂,最多係劃黑少少眼眉毛,花旦只係塗下粉末。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老倌都係自行照鏡化妝。一般舊式化妝係先拉起臉部皮膚,用布條紮著頭髮,用白色顏料畫了個底稿,確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後正式填上其他鮮豔嘅顏色。對於
淨角角(例如:
張郃)嘅化妝,行內稱呼為「開面」。先用白色顏料描畫底稿,喺眼睛同口部附近塗上黑色,將眉毛畫得長長並向上翹嚟表現威嚴,喺其他嘅地方塗上紅色,就完成整個「開面」過程。當然不同行當就有佢獨特嘅化妝方式。丑角常有一個大白點喺臉嘅中間。
到咗二十年代,薛覺先將京劇、話劇同電影化妝法同傳統化妝法結合。化妝轉趨輕描淡掃,樸實自然。最常見嘅化妝就係「紅白臉」,先將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著眼睛同顴骨塗抹紅色胭脂。有時候畫了長長嘅眉毛,重使用鮮紅色嘅口紅。
化妝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係模仿明代衣冠式樣,而且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都有清朝官服嘅式樣。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咗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喺50-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根據《
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嘅描述:「粵尚顧繡,大率金錢為貴,喺係金碧輝煌,勝喺京滬所制。自從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梨園名角,競相採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鬥麗爭妍,漸流詭雜」。可見其瘋魔程度如何如何。到咗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重係戲行中嘅主流。
不同行當需要不同嘅戲服。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嘅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叫做文袖。小武需要打鬥,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叫做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嘅戲服會出現文武袖。
「
蟒」:取材自朝廷嘅官禮服,係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喺朝會大典穿著。
「靠」:又叫「甲」,即將士用嘅鎧甲,係劇中武將嘅戰袍。
「
褶子」:又叫「海青」,係劇中廣泛使用嘅便服。
「
開氅」:又叫「海長」,係劇中武將權臣喺非禮儀場合穿著嘅便服。
「
官衣」:又叫「圓領」或「補子」,係劇中文武百官辦理公事時穿著嘅官服。
「
帔」:又叫「帔風」,係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家居穿著嘅便服。
「
衣」:凡不入以上六類嘅各式人等穿著嘅服裝。
戲服 粵劇髮飾之特色主要係片子(女角用)、水紗(男角用)、頭套、髮髻、飾物,女角有系統地上片子、戴頭套同插頭飾飾物。唔同種類
頭套、髮髻、髮辮、髮包都有自己嘅特色、用法、製作方式、配戴同保養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係花旦必用嘅。頭飾種類繁多,例如大頭、前妝、簪、釵、梅花石、耳邊花、鳳冠(有五鳳冠和金鳳冠等,一般係穿蟒袍或霞帔時用)、正鳳、七星額(花旦穿大靠時必須使用七星額)、文武髻、牛角帶(穿十三妹裝或小打扮時用)、漁家絡(六國大封相嘅推車女專用)...等,用料都各有唔同。唔同身份嘅女角固然使用唔同嘅頭飾,有時同一身份嘅女角,因應唔同場合,都會使用唔同嘅頭飾。上片子需要特殊嘅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並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同令片子牢固面部嘅技巧。
男角嘅頭飾有太子盔(或稱紫金冠或束髮冠)、東坡巾、蝠魚巾、日字巾、紥巾、蓮子帽、帥盔、荷葉盔、紗帽、駙馬盔、平天冠、耳邊花、耳邊球、結子、網巾、水髮、散髮、丫髻(書僮或僮子用)...等。
頭飾 「唱」係指唱功,配合唔同嘅角色有各自唔同演唱嘅方式,包括平喉同子喉。平喉係平時講嘢嘅聲調。子喉係比平喉嘅調高咗八度。大喉係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都會吸收唔同地方嘅獨特唱腔,例如來自
福建嘅
廣東南音、木魚、廣東嘅本地民謠
粵謳同板眼。
「做」係指做功,即係表演。當中包括咗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發、抽象表演同傳統功架等等。
「念」係指念白,即係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出情節、人物嘅思想感情。
「打」係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髮、玩扇、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唱做念打 清朝初期外江班將戈陽腔同崑山腔傳咗入去廣東。到咗太平天國時期,本地班先至逐漸噉出現,但係唱腔都重係以梆子為主。後來隨住
崑曲衰落同受徽班嘅影響,轉做以西皮二黃為基礎唱調。辛亥革命時期,志士班嘅改良由演唱語言入手,在將官話變咗做廣州方言,又稱之為
新腔。抗戰時期,不斷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鑽研粵劇並且發展自己嘅唱腔。例如:薛覺先嘅「薛腔」、馬師曾嘅「馬腔」、紅線女嘅「紅腔」同新馬師曾嘅「新馬腔」。
唱腔 演員透過象徵性嘅姿態同埋動作,交代出劇中人物嘅性格同感情、時空嘅改變同劇情嘅發展。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臺步、七星步、指掌、雲掌、亮相、跑圓台、開門、拉山、上馬同背供。小生嘅臺步係丁字步,要表現氣宇軒昂。花旦嘅臺步係撇步,要表現輕盈。為咗作猶豫不決、考慮點樣應對等心理狀態或搜索物件、覓路等情節嗰陣時,演員便會運用「水波浪」程序來表達。
唔同行當有自己獨特嘅基本功,例如武行嘅跳大架(南派)、馬蕩子、起霸(北派)同各種拳劍刀槍等。跳大架係由一連串嘅身段動作組成,包括演員上場、拉山、掛單腳、亮相、七星步、撮步(錯步)、俏步、雲步、小跳、踢腿、踢甲、車身、洗面、順風旗、走圓台等一連串嘅動作。
身段 「自報家門」: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嘅自我介紹。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打引」:係劇中主角第一次上場時,半念半唱一些韻文結構嘅詞句,這叫「打引」。它簡單地自敘心情、處境、身份、經歷、性格,抒發志趣、抱負、情緒。 「定場詩」:當角色念完「打引」之後要念嘅四句詩,係定場詩。內容大半係介紹劇中嘅特定情景同人物嘅思想感情。
《帝女花•香夭》嘅詩白選段:「倚殿陰森奇樹雙。明珠萬顆映花黃。如此斷腸花燭夜。唔需侍女伴身旁。」
「坐場白」: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場白」以後所念嘅一段獨白。內容係介紹人物嘅姓名、籍貫、身世、經歷、心理等。 「跑龍套」:「龍套」係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嘅龍套衣而得名。「跑龍套」就係扮演呢啲角色嘅意思。
表演程序 說白可以分做獨白同對白,又可以分做押韻同唔押韻。押韻嘅又包括咗詩白、口古、白欖同韻白。唔押韻嘅有口白、鑼鼓白同浪裡白。
說白 粵曲嘅唱腔
音樂主要分
板腔、
曲牌同
歌謠三種。
廣東本地嘅戲曲
音樂,應該係以說唱類嘅南音、木魚、
龍舟、
板眼、粵謳等為主,因為呢個係根據
廣東話嘅語言特色組成,嚮語分
平仄、句分上下嘅基礎上面,廣東說唱類嘅唱腔,曲詞句格必須分做兩組上下句式,因為廣東話分陰陽平,呢個同北方語系嘅陰陽平唔同,語音上有很大嘅差異。
粵曲唱腔
音樂嘅基本特色係板腔類,即係梆子同二黃,俗稱「梆黃」,即係同京劇嘅「
皮黃」同類,所以粵劇都屬於南北路嘅戲曲,即有南路「二黃」唱腔同北路「梆子」唱腔。粵曲嘅板腔原本係由外省傳入,係由詩讚類嘅齊言滾唱方式發展出來,後來節以鼓板,由唔同板式引發唱腔嘅變化,故稱「板式變化體」。板腔體、詩讚體戲曲唱腔同曲牌體戲曲唱腔最根本嘅唔同嚮板腔體同詩讚體戲曲唱腔沒有固定嘅樂調旋律,旋律由曲詞嘅語音決定,所以即使同係「
慢板」或「
中板」,可以因為曲詞唔同,有唔同嘅
音樂旋律。
曲牌體戲曲唱腔卻係先有樂調旋律,再填曲詞,其中骨幹音更不可修改,所以無論千百首同曲牌嘅曲,即使曲詞唔同,但佢嘅分佈聲調一定相同,否則唔同填一首小曲。粵曲嘅曲牌體可以分成好多類,其中主要有崑弋曲牌,即係傳統戲曲曲牌,好似「
俺六國」〔即「
後庭花」〕、「僥僥令」、「
園林好」等。
粵曲都有由民歌嘅戲曲變調,例如出自崑腔劇目《
思凡》嘅「
朦朧」、「
山坡羊」,本係民歌,但係崑腔化後再傳入粵曲之中。有古譜曲,包括咗《粧台秋思》;不過,古譜中都有較為特殊嘅,好似響明代產生嘅《
貴妃醉酒》,原本係《
西宮詞》,嚮粵劇嘅起源時期已經傳入咗到粵曲裏面,唔似《
粧台秋思》響二十世紀中先至吸收入來。
最特別嘅係一種民歌小調,好似《
寄生草》、《
打掃街》(即係《打棗杆》)、《
剪剪花》(即係《剪靛花》),呢啲曲本來係民間嘅齊言民歌,一如板腔,無固定嘅旋律,由曲詞嘅語音發展出唔同嘅旋律,其中由過序音限制其廻旋往覆嘅方式,一如板腔嘅「士字序」、「工字序」等。但係,當唔同地區嘅人忘佚咗原來嘅唱法,呢啲曲子嘅旋律就俾某一個旋律固定下來,成為咗小曲,呢個都係響粵曲
音樂之中一個重嘅組成部分。其實,呢類民歌現今中國都重有好多,好似陜甘嘅《信天遊》,北方嘅《艷陽天》等。
樂器 行內稱樂隊或樂師為棚面,鑼鼓嘅領奏者為掌板。安坐於戲台嘅左側。棚面要熟悉鑼鼓點才可以為觀眾營造嘅氣氛。例如:唱口一槌、收掘一槌、收掘三槌、詩白鑼鼓、白欖鑼鼓、閃槌、急急風同叻叻鼓。
早期嘅棚面共分十手:簫笛、三弦簫打錚吹螺、(日)大鈸(夜)二弦、(日)掌板(夜)大鼓、(日)打鑼(夜)掌板、(日)大鼓/副二弦、(日)發報鼓/大鑼、提琴/小鑼大鈸、橫簫大鑼、小鑼同後備。後來,吸收咗其他地方劇種,加入咗短喉管、長喉管、
京胡同
揚琴。薛覺先率先引入西樂樂器,更開創咗「西樂部」,當中樂器包括咗梵啞鈴(即小提琴)、
木琴、文德連、
結他、
色士風同班祖。
樂隊 粵劇嘅樂譜稱為
工尺譜,係粵劇傳統嘅記譜方式。跟其他地方劇種所用嘅大同小異,都係利用譜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裏嘅樂音,相等於西方
音樂嘅So、La、Te、Do、Re、Me、Fa、So。
曲牌泛指曲牌體系以外嘅說唱同板式嘅曲調名稱。粵劇唱腔分兩大體系,一係板腔體系,另一係曲牌體系。主要分做牌子、大調同小調。曲調係有固定嘅旋律,包括:《
陰告》(牌子)、《
銀台上》(牌子)、《貴妃醉酒》(大調)、《
罵玉郎》(大調)、《
戀檀郎》(大調)、《
秋江哭別》(大調)同《
平湖秋月》(小調)。
譜曲詞 表演粵劇嘅場所一般分做臨時搭建嘅戲棚同永久性嘅戲臺。明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大戶人家會自設戲臺,招聘私人戲班。
表演場所 早期戲棚內設置神像、安放神壇供奉神明。香港嘅戲棚大多嚮神誕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同酬神等。
戲棚 戲臺嘅方位以底景分幕前幕後。兩則出入口叫做虎度門。戲臺貼近觀眾席嘅部份叫做台口。觀眾看到台口嘅左邊就係棚面嘅位置。棚面後面就係把子箱。鄰近把子箱嘅虎度門嘅底景位置叫做師傅位。師傅位嘅幕後部份嘅對面就係
提綱。幕後除了一道長走廊,全部係箱位,走廊盡頭就係大棚箱位。從觀眾嘅角度,左邊叫做雜邊,放雜箱;右邊叫做衣邊,放衣箱。
虎度門又叫做「渡古門」,因「渡」同古字「度」相同,即渡過之意。因為以前演員所扮演嘅都係已故嘅歷史人物,所以外江班叫做「鬼道門」。嚮虎度門附近嘅「提綱位」所貼上嘅係一道「提綱」,係開戲師爺把故事、場次、鑼鼓、排場、角色嘅分配等用簡略地寫上,作為提示之用。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或之前,行內人習慣只憑提綱提示,嚮冇詳細劇本之下,故事細節內容全靠爆肚嘅表演方式,所以叫做「提綱戲」。雖然好似笑話,但係可以見到粵劇伶人嘅功力深厚。但係後來有聲嘅影畫戲從美國登陸廣州,直接對粵劇造成衝擊,薛覺先認為「提綱戲」係戲行嘅陋習。因此薛覺先不斷追求完美劇本,促使粵劇急速發展。
戲臺 行內習俗同術語 唐玄宗李隆基幼年即喜愛歌舞。6歲嘅時侯,曾經為佢嘅祖母
武則天嚮宮院裏即席表演歌舞節目《長命女》。因為表演精湛,所以博得在座嘅皇親國戚同群臣們嘅讚賞。李隆基繼位後,選定咗宮庭嘅一片梨園作為排練歌舞嘅場所,呢個就係
梨園嘅來歷。自此,戲行內人人自稱梨園子弟。
梨園嘅來歷 戲橋係開戲前派給觀眾嘅單張,作為介紹劇目之用。一般印上劇情嘅簡介、編劇、導演、演員表等等。
戲橋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粵劇戲班經常嚮廣州沿海巡迴演出,為咗方便行程,嚮紅船棲身。呢類戲班皆叫做紅船戲班。紅船船艙臥鋪分配同工人職責都有規定,成為日後戲班嘅基礎。一般來講,粵劇戲班分為本地班、外江班、本地外江班同過山班。
紅船 爆肚即係「即興」,可解作即時嘅創作。演員根據演出時嘅感情,作出同劇本有出入或者冇經彩排嘅發揮。
爆肚 嚮演奏或者唱曲嘅時侯,節拍或者速度出現錯誤。由於粵劇好受香港人歡迎,「撞板」成咗形容「出錯」嘅俗語。
撞板 因為戲棚係臨時搭建嘅,觀眾席有好多竹柱,嗰啲角落叫做隅。欲免向隅就係說避免竹柱阻礙視線。
欲免向隅 稱呼戲行長輩為「叔父」。「紮」意思係成名或晉升。呢兩個詞語同
三合會嘅黑話相同。因為舊社會粵劇藝人奔走江湖,賣藝謀生,難免要同黑社會打交道。
紮、叔父 主文: 神功戲 嚮傳統節日中,百姓為咗酬謝神恩會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放
鞭炮,更會籌集資金聘請戲班演出戲曲作為主要慶祝活動,呢個就叫
神功戲。
嚮香港而言,神功戲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
太平清醮同傳統節日而上演嘅所有戲曲。呢種演出不是粵劇所專有嘅,絕大部分嘅
潮州戲同
福佬戲演出都屬於神功戲,以同相對簡單嘅小賀壽,《香花山賀壽》只嚮
華光誕時演出,碧天賀壽都只嚮特別日子才演,一般戲班只演小賀壽),《六國封相》(簡稱封相,只於首晚演出),《跳加官》(簡稱加官),《天姬送子》(簡稱送子。平日只演簡單嘅送子,稱小送子。正誕演大送子。特別節日時,嚮演戲換幕途中,演員會嚮師父神位前演送子,稱後台送子)。
拜先人(II)
賀誕
還炮
抽 / 搶花炮
問杯選來年值理
競投勝物
分豬肉、紅雞蛋
封台 (送師)
送神
神功戲 早期傳統劇目有「
江湖十八本」,按
麥嘯霞【廣東戲劇史略】所列:《
一捧雪》、《
二度梅》、《
三官堂》、《
四進士》、《
五登科》、《
六月雪》、《
七賢眷》、《
八美圖》、《
九更天》、《
十奏嚴嵩》、《
十二道金牌》、《
十三歲童子封王》同《
十八路諸侯》,缺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經已散佚,為早期演員嘅「開山戲」。
同治中葉,有所謂「
大排場十八本」,即:《
寒宮取笑》、《
三娘教子》、《
三下南唐》(
劉金定斬四門)、《
沙陀借兵》(《
石鬼仔出世》)、《
五郎救弟》、《
六郎罪子》(《
轅門斬子》)、《四郎探母》、《
酒樓戲鳳》、《
打洞結拜》、《
打雁尋父》、《
平貴別窯》、《
仁貴回窯》、《
李忠賣武》、《
高平關取級》、《
高望進表》、《
斬二王》(即《
陳橋兵變》)、《
辨才釋妖》(即《
東坡訪友》)同《
金蓮戲叔》。
同治七年,有「
新江湖十八本」,按
郭秉箴【粵劇藝術論】所列:《
再重光》、《
雙國緣》、《
動天庭》、《
青石嶺》、《
贈帕緣》、《
困幽州》、《
七國齊》、《
俠雙花》、《
九龍山》、《
逆天倫》、《
和為貴》、《
鬧揚州》、《
雙結緣》、《
雪重冤》、《
龍虎鬥》、《
西河會》、《
金葉菊》、《
黃花山》。
清朝光緒中葉,則出現著重唱功嘅「粵劇文靜戲」,如《
仕林祭塔》、《
黛玉葬花》、《
蘇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整理編寫嘅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
柳毅傳書》等。
川劇也有所謂「江湖十八本」即《
幽閨記》、《
綵樓記》、《
木荊釵》、《
玉簪記》、《
白羅帕》、《
百花亭》、《
葵花井》、《
鸞釵記》(《
放白蛇》)、《
白鸚鵡》、《
三孝記》、《
槐蔭記》、《
中三元》、《
聚古城》、《
鐵冠圖》、《
全三節》、《
漢貞烈》、《
五貴聯芳》、《
藍關走雪》等。
根據香港
梁沛錦博士嘅【
粵劇劇目通檢】,粵劇劇碼大約有一萬一千三百六十個。從二十年代起,大量嘅粵劇劇本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
從舊本整理改編,如根據江湖十八本
從古典小說或傳奇改編,如「三國戲」、「封神榜戲」、「水滸戲」。
從民間文學或地方掌故改編,如《
梁天來》。
從外國小說外國戲改編,如根據
莎士比亞嘅【
馴悍記】改編嘅《
刁蠻宮主戇駙馬》,根據【
一千零一夜】嘅
月宮寶盒改編嘅《
賊王子》等。
從美國電影改編,如根據《
郡主與侍者》改編嘅《
白金龍》。
從其他劇種改編移植,如根據京劇《四進士》改編為《
審死官》。
反映現實嘅新創作,如
清末
民初一些革命志士創作嘅
文明戲,如《新廣東女兒傳奇》、《黃蕭養回頭》同《班定遠平西域》。
傳統劇目 詳情請參看粵劇劇目一覽。 《
帝女花》(場次: 樹盟、香劫、乞屍、庵遇、相認、迎鳳、上表、香夭)(編劇:
唐滌生)
《
紫釵記》(場次: 燈街拾翠、花院盟香、陽關折柳、凍賣珠釵、吞釵拒婚、花前遇俠、劍合釵圓、節鎮宣恩/論理爭夫)(編劇: 唐滌生)
《
牡丹亭驚夢》(場次: 遊園驚夢、寫真、幽媾、回生、探親會母、拷元、圓駕)(編劇: 唐滌生)
《鳳閣恩仇未了情》(場次: 送別...)(編劇:
徐子郎? )
《
無情寶劍有情天》(場次: ...營房相會...)(編劇: 徐子郎,改編:
蘇翁)
《竇娥冤》 (又名《
六月飞霜》或《六月雪》)(編劇: 唐滌生)
《
萬世流芳張玉喬》(編劇:
簡又文/唐滌生,首演:芳艷芬
陳錦棠)
《寶蓮燈》: (場次: 仙凡相會...)
《柳毅傳書》(內地版本編劇:
譚青霜/
陳冠卿,首演:
羅家寶林小群,香港版本嘅編劇是
葉紹德,首演:
雛鳳鳴粵劇團)
《
再世紅梅記》、《
蝶影紅梨記》、《香羅塚》、《
紅了櫻桃碎了心》、《
血染海棠紅》、《
紅樓夢》、《
三笑姻緣》、《
花田八喜》、《
白兔會》、《
桂枝告狀》、《雙仙拜月亭》(編劇: 唐滌生)
《
秦香蓮》、《
梁祝》、《
鏡花緣》、《
花蕊夫人》
《
胡不歸》(編劇:
馮志芬)
《
雷鳴金鼓戰笳聲》、《
情俠鬧璇宮》
《
李後主》、《
白蛇新傳》、《
梟雄虎將美人威》、《
俏潘安》(編劇:葉紹德)
《
桃花扇》(香港版本編劇:
楊智深)
《
多情君瑞俏紅娘》、《
情醉王大儒》(編劇:
秦中英)
《
朱弁回朝》(內地版本編劇:秦中英,首演:陳笑風,香港版本編劇:葉紹德,首演:林家聲)
《
戎馬金戈萬里情》(編劇:
潘焯)
《
火網梵宮十四年》(編劇:唐滌生,主題曲:
吳一嘯)
《
一曲琵琶動漢皇》、《
寶劍重揮萬丈虹》(編劇:
潘一帆)
《
桃花仙子》(編劇: 唐滌生,電影版編劇:潘焯)
《
非夢奇緣》(編劇:
靳夢萍)
《
血濺烏紗》(編劇:
楊子靜等)
《
搜書院》(編劇:楊子靜等)
《
三看御妹》、《
醉打金枝》(編劇:蘇翁)
著名劇目 《
六國大封相》、《
天姬送子》、《
賀壽》、《碧天賀壽》、《
跳加官》、《
祭白虎》、《
玉皇登殿》、《
觀音得道》、《
香花山賀壽》。
傳統例戲 《
南宋鴛鴦鏡》(編劇:
盧山)
《
曹操與楊修》、《
三鎖玉郎心》、《
狀元打更》(編劇:秦中英)
《
英雄叛國》(原著為莎士比亞名劇《
馬克白》)(編劇:
羅家英、秦中英、
溫誌鵬)
羅家英主演新編粵劇 《
張羽煮海》 (首演:
龍貫天,
南鳳)
《
陰陽判》 (首演: 龍貫天, 陳好逑,
尹飛燕)
《桃花扇》 (首演: 陳好逑)
《
乾坤鏡》(首演:
李龍, 尹飛燕)
楊智深新編粵劇 《
佳偶兵戎》 (編劇:
黃展華,在20世紀90年代由
謝雪心與一眾香港官員在
香港大會堂所演出。)
《
清宮遺恨》、《
白蛇傳》之遊湖、《醉打金枝》、《
雅雀如何作鳳凰》
英語粵劇 《
拾玉镯》
馬來語粵劇 著名人物 南海十三郎、馮志芬、吳一嘯(曲王)、
徐若呆、
李少芸、唐滌生、楊子靜、
林仙根、譚青霜、
陳卓瑩、陳冠卿、
何建青、
陳自強、蘇翁、潘焯、潘一帆、秦中英、
秦太英、葉紹德、
李悅強、溫誌鵬、
蔡衍棻、
阮兆輝、
新劍郎 女編劇:
望江南、
阮眉、
區文鳳 編劇 王心帆(曲聖)、吳一嘯(曲王)、
胡文森(曲帝)、(御香梵山:
高福永、
陳湘齡)
男撰曲: 陳卓瑩、陳冠卿、陳自強、蔡衍棻、
蔡滌凡、
鄧寄塵、
方文正、靳夢萍、
李願聞、梁以忠、
勞鐸、潘焯、
龐秋華、秦中英、秦太英、
沈瑞和、蘇翁、
王君如、溫誌鵬、
嚴觀發、楊子靜、葉紹德
女撰曲: 阮眉、
陳錦榮、
馬曼霞 撰曲 尹自重、
何大傻、呂文成、梁以忠、
王粵王、
朱慶祥、
馮華、
林兆鎏、
廖森、
卜燦榮、
萬靄端、嚴觀發
音樂家 羅家樹 (均安人,羅家寶父親,羅家英的四叔)
姜林 (子
姜志良,父子同為名掌板)
陳燊 (子
陳焯榮,承父業為掌板)
高潤權 掌板 江牛、
高根(高潤權、
高潤鴻父親)
打鑼 駱津及佢嘅兒子
駱慶兒、高潤鴻、朱慶祥、
王粵生、馮華、
譚兆威、
吳聿光 頭架 詳情請參閱粵劇演員一覽。 靚元亨(寸度亨)、朱次伯
五大流派:薛覺先、馬師曾、
桂名揚、白駒榮和
白玉堂(歷來白派係屬於邊個,都有爭議,白駒榮同白玉堂二人都係以官生戲見稱,認為白派係白駒榮,以其創造八字句二王,對粵劇唱腔發展有貢獻。認為白派係白玉堂者,就以白駒榮成名早,高薛馬桂半輩,白玉堂文武兼資,除咗官生戲外,擅袍甲戲同武戲,創造咗大審排場,對粵劇表演程序有貢獻。故有人建議不如雙白並稱)、
廖俠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只有四大流派:薛馬桂白,但第二屆
羊城粵劇節時,紅線女認為四大流派係薛馬白廖,無桂派,經一輪爭議後,定為五大流派:薛馬白廖桂)
關德興(即
新靚就,有愛國藝人之稱,演出超過八十齣
黃飛鴻電影)
靚次伯 (武生王)、
少新權、
白龍珠、
廖國森 梁醒波(丑生王)、半日安、
李海泉(
李小龍父親)、
劉克宣、許英秀、
羅家權(生紂王,羅家英父親)、新海泉、
尤聲普 新馬師曾(慈善伶王/文武生王)、羅劍郎、何非凡、麥炳榮、林家聲、
林錦堂、李龍、龍貫天、
歐凱明、
黃偉坤、
黎駿聲 任劍輝(戲迷情人)、
祈筱英、
龍劍笙、
朱劍丹、
蓋鳴暉 上海妹、
陳艷儂、秦小梨(生坦己)、芳艷芬(花旦王)、余麗珍(藝術旦后)、
鄧碧雲(萬能旦后)、
鄭碧影、
白雪仙、紅線女、
羅艷卿、鳳凰女、
任冰兒(二幫王)、
吳君麗、
李寶瑩、
梅雪詩、尹飛燕、南鳳、
倪惠英、
郭鳳女、
陳詠儀 陳錦棠(武狀元)、靚少佳,盧啟光,
梁蔭棠(武探花)、石燕子
陳非儂(男花旦,
陳寶珠父親)
譚蘭卿(初攻花旦,後轉女丑)
名伶 四大平喉/平喉四傑:
小明星、
徐柳仙、
張惠芳、
張月兒 李少芳、
何麗芳,
譚佩儀,
梁玉嶸、
陳玲玉、
葉幼琪、
何萍 杜煥、
陳鑑、
區均祥、
甘明超、
唐建垣 曲藝 瓊花會館:建立於廣東佛山,方便聯絡和安排與班主訂立合約
吉慶公所:於清朝咸豐年間,由
李從善老先生在黃沙同吉大街建立
八和會館:於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建立(八和是德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合和等共八個堂組成)
慶維新:建立於新加坡
普長春:建立於吉隆坡
組織 廣州
- 海珠戲院
樂善戲院
太平戲院
寶華戲院
民樂戲院
河南戲院
西堤大新公司天台劇場
惠愛路大新公司天台劇場
長堤先施公司天台劇場
十八甫寶華公司天台劇場
香港
- 太平戲院
高陞戲院
普慶戲院(九龍普慶戲院)
利舞台
娛樂戲院
中央戲院
新光戲院
東樂戲院
東方戲院
皇都戲院
新舞台戲院
百麗殿
寶麗宮
高山劇場
葵青劇院
啟德遊樂場
荔園遊樂場
澳門
- 澳門文化中心
永樂戲院一院
永樂戲院二院
何黎婉華(庇道)文娛中心
翡翠戲院 參考書籍